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双服务”创新工程纪实

发布日期: 2013-08-3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前,在浙江省社科联工作座谈会上,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黄志明做了全面工作的典型发言,并着重介绍了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以“双服务”创新工程拓展社科发展空间的做法。为进一步了解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以“双服务”创新工程拓展社科发展空间的先进经验,本报特约记者前往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了解情况。

  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走创新驱动之路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到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再到党的十八大重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系列表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黄志明告诉记者,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地方社科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成功样板,地方社科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条件已悄然成熟。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一座城市的转型更需要社科理论的助推。”黄志明表示,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要达成“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战略构想,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宁波梦”,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更加主动作为,更好地肩负起服务中心、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积累,尤其是近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宁波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实施创新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一是积极创新工作理念,不断拓展工作格局。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以打造党委、政府的新型智库和全市社科工作者之家为机构定位,按照“市社科事业发展水平要与城市地位相匹配,并要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要求,积极转变“社科工作只是‘系统内事业’,研究成果只需‘圈子内认同’”的观念,不断扩大社科工作活动半径和社科工作框架,按照“进一步融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整合各类社科资源,进一步提升社科研究、普及、组织和队伍建设水平”的“融合提升”理念,对“十二五”期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整体格局进行合理谋划,为宁波市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社科强市”夯实了基础。二是社科组织日渐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宁波市已有市级社科研究机构8家,11个县(市)区中已有7个成立县级社科联(或社科院),已成立高校社科联12家,市社科联会员单位已达100家,全市社科组织网络的“宁波方阵”逐渐形成。以近5000名社科理论专家和数万名社科工作者组成的“社科甬军”,正迎来一个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期。三是增强创新驱动成效,积极探索社科新路。结合宁波实际,积极探索社科工作发展规律,不断强化创新,打造宁波特色的社科品牌,已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智库咨政、科普、出版、社科服务和队伍建设等六大品牌。近年来,“社科工作者组团式一线蹲点调研模式”已形成长效机制,宁波社科专家信息库和宁波研究专题信息库“两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以社科普及基地、远程教育为辅助手段的社科普及创新充满活力,百名学科带头人培育计划扎实开展,社科界学术年会、社科研究基地等学术平台建设有效搭建,社科研究精品大量涌现。两年多来,以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为主完成的《“六个加快”战略系列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受到宁波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好示范区”建设研究》被指定为市委读书会的学习参考资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纲要”研究成果递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并已经付诸实施。

  两大导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发挥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及时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最新指示精神,通过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在今年初推出了以“服务中心和大局”、“服务社会及公众”为导向的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双服务”创新工程。

  创新工程按照“优化服务理念、凸显区域特色、创新顶层设计、注重项目落地”的设计思路,争取通过“十二五”中后期的努力,使全市社科工作达到咨政研究水平、社科宣传普及水平、社科甬军建设水平都有新提升的目标,积极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对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库作用和在引领社会大众实现精神富有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宁波市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以主动服务中心和大局为导向,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哲学社科界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着力做好应用对策研究,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优质高效的咨询服务。二是以服务社会及大众为导向,围绕引领社会及大众实现精神富有,充分发挥哲学社科界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的独特优势,着力做好科研科普工作,为全体市民提升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提供专业化服务。

  “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既是宁波市社科界对市委、市政府推进宁波科学发展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自身对宁波市社科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要求的积极回应。”黄志明认为,实施创新工程既能让宁波市社科界智慧力量得到有效释放,实现在新的起点新的起跳,也能通过多方接力和借力机制,为社科事业发展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四项举措助推创新工程落地

  为确保创新工程得到有效实施,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重点采取了以下四条有效措施。

  一是强化咨政课题研究。在各级各类课题立项和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中,在立足思想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培育优长学科、传承区域文明的基础上,提高应用对策研究项目所占比重,积极推出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价值的决策咨询课题,不断提高社科咨政研究的实效性和参与性,进一步加大对咨政类研究课题的经费扶持力度。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文化、党建四个专业研究所的作用,有效整合全市社科研究力量,积极承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注的重点课题。进一步加强学术团队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加大市情调研力度,完善“社科工作者组团式一线蹲点调研模式”的长效机制,注重各种形式的社科研究的成果转化。今年5月,宁波召开全市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把市社科院(社科联)“文化产业发展”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作为主要政策依据。

  二是拓展社科服务领域。强化“年有社科普及月、季有理论普及周、月有社科讲坛日”社科普及体系和发挥省、市两级社科普及基地作用。积极推动社科知识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深化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合作,进一步拓展远程教育授课点,使社科普及服务向农村有效延伸;与教育部门合作,探索社科知识宣传普及纳入学校教学课程的途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通过咨政研究的形式,及时向党委、政府报送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普遍性困难及解决建议;大力宣传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就企业关心的经济形势、调控政策等热点问题举办各类咨询活动,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企业的功能,不断扩大社科活动的影响力。

  三是健全社科基层组织。继续推进县(市)及有条件的区成立社科联组织,积极尝试将社科工作有效延伸到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加强高校社科联建设,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实现可成立社科联组织的在甬13所高校全覆盖。按照标准化管理理念与模式,加强市社科联所属团体会员单位建设,不断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今年初开展首届社科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对15家获奖单位进行表彰,在全市社科界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四是打造社科工作平台。通过一系列社科平台,把各类优秀社科人才和资源要素吸引到“双服务”创新工程上来。继续优化完善现有的课题发布平台、研究基地平台、出版资助平台、社科评奖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信息库与人才库等平台建设,以项目为纽带,有计划、有组织地扶持重点研究基地,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性智库。充分发挥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基地”设在宁波市社科院(社科联)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市情调研工作,完善国情、市情调研网络,以社科普及的基层联系单位为基础,选择若干个乡镇(街道)及重点企业,成立市情调研基地,积极探索市、县两级共建市情调研基地。

  【记者手记】

  我们采访的是一个充满自信与活力的地方社科机构,看到的是一片更加开阔的充满春风与阳光的地方社科事业蓬勃发展的图景。在这里,我们的社科事业正拥有不断加强的保障机制;在这里,我们的社科同仁正以“爱岗敬业重使命、比学赶超争一流”的精神状态,追逐着我们的“社科梦”和“中国梦”!


上一篇社科普及周圆满落幕
下一篇社科之光照耀禾城大地 嘉兴市社科联六年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