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科强省何处发力

发布日期: 2012-12-31      来源: 新华日报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科强省?”在28日召开的江苏社科强省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定义”道:“江苏要建设的社科强省,是与‘两个率先’宏伟事业相适应的社科强省,是与文化强省、科教与人才强省相匹配的社科强省。”

  建设社科强省何处发力、实际工作中如何作为?

  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认为,高校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主力军。在省政府今年度表彰的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中,我省高校共获各类奖项382项,其中一等奖43项,占一等奖总数的86%。建设社科强省,需要各高校更加奋发有为。省教育厅将实施科研创新提升计划。通过设立“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引导高校紧密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重大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和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成果;将实施资政惠民服务计划。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颢瀚说,社科强省建设,需要有影响力、有品牌效应的学术展示与交流平台,需要有良好激励效应的学术评价激励机制,也需要有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社科知识的有效载体。省社科联将继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推进全省社科界学术大会、社科评奖和社科普及周三大平台建设。其中,作为“重头戏”的全省社科界学术大会,将进一步创新办会形式和运作机制,全面带动部属高校、重点高校、地市高校、专业社科研究机构以及全省社科联系统的学术研究,形成省市县联动的新格局。

  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指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对事关江苏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与现实难题的研究,是省社科院的工作重心和科研重点。2011年开始,省社科院设立专项调研经费,要求每年各个研究所都要确定省情调研的目标、内容和成果形式,都要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用于实地调查研究,撰写一篇以上的调研报告,出一批应用成果。2012年,省社科院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42项,大大超过往年。今后,社科院将更加重视加强省情调查研究。

  省委党校副校长杨明表示,建设社科强省,党校要找准定位,积极发挥“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他介绍,去年底,省委党校通过了“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双核”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进核心学术圈和核心决策圈。通过推进学科建设、思想库建设、教研咨一体化和人才建设工程,着力实现四项发展目标:具有党校特色的学科品牌和优势更加突出,思想库作用发挥更加明显,教研咨发展更加协调,教研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认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和发挥高校学科长期建设的整体实力、创新活力、学术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今后,南京大学将实施“优势学科引领计划”,以新一轮学科评估为契机,对全国排名前五的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对在学科评估中排名靠后的学科,鼓励人员重组和科研领域转移,到2022年,所有排名靠后的文科院系都至少要有1-2个二级学科能居全国领先地位。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指出,大学文科教师原先的科研,有不少属于远离社会现实、凭藉个人兴趣爱好的“书斋式”研究,偶尔有一些横向研究任务,也多是“游离式”的单干。针对这些问题,苏大修正完善科研管理条例,在加强纵向科研项目管理的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横向项目研究。横向科研项目的验收要求和标准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论文(著)提交,也可是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操作性的研究报告或对策建议;教师职称晋升、资格认定等科研考核标准也给予了多样化设计。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的改革,有效引导和鼓励广大文科教师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在田野调查中发现问题、探询原因、找寻答案。

  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宁认为,建设社科强省,除了抓好学术创新、研究资政外,拓展社科普及工作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地市一级。南京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基层,在社科普及的内容安排、形式设计、渠道建设等方面推陈出新。打造了以“市民学堂”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化、普惠式的讲坛文化品牌。本月初,又推出“市民学堂”2.0版,通过电台播出、视频上网、文本见报、微博互动,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人文社科知识窗口的作用。今后,南京将坚持办好年度社科普及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义务咨询、主题征文、知识竞答、展览书市等形式,让市民共享人文社科的“精神盛宴”。

上一篇粤重金支持社科发展
下一篇北京市社科普及活动进村镇宣传十八大精神